清華電機系友會《TEEN 講座》 引領改變 / 李彥甫系友(聯合數位文創 董事長兼總經理)
清華電機系友會《TEEN 講座》
Leading Change
主講人:李彥甫校友/聯合數位文創公司 董事長兼總經理(清華電機 91 級)
演講日期:2024/09/10
撰文:中文系校友/楊慶友
講者經歷:
李彥甫學長(後簡稱學長)身為電機系的學生,大學的履歷翻出來卻是合唱團團長、代聯會主席、梅竹賽清華工作召集人、梅竹賽籌備委員/清華召委,還曾與清華其他學生們一起參與了野百合學運,進行一週的絕食抗議。這份履歷攤開來精彩豐富,唯獨跟「電機系」三個字的關係不是那麼大。原來,學長退伍後曾受到貴人學姊的邀請,一同考上聯合報記者,從此深陷於對聯合報工作的熱愛,再也沒回到過本行。
自科技記者起步後,學長已擔任過聯合知識庫經理、聯合報系資訊中心主任、聯合報系總管理處總經理辦公室主任、聯合線上公司執行長、聯合互動傳播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亦曾回饋母校,擔任過清華企業家協會會長。學長現任聯合數位文創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推動台灣文創產業,舉辦各類國際級演出,將台灣的IP(Intellectual Property)帶向國際。
1. 跨界・改舊・創新——「如何在70年的媒體事業中,另闢一條創新之路?」
學長秀出了第一份工作的名片,電子郵件列寫的「tpts1」,是全台第一個有線伺服器Server,換言之,學長是全台灣第一批使用商用電子郵件的人,也許,學長就是與「第一個做某件事」這個概念特別有緣,而這也呈現在他往後的發展道路。民國40年9月16日,聯合報成立。直到近年,聯合報仍是眾多新聞系學子的第一志願。在那個年代,全球有數家印刷廠,24小時不間斷地執行報紙印刷作業,相機、底片、膠卷,
是記者的每日工作用品,也是數家國際級公司的生財工具。其中最知名的,便是柯達公司。學長特意分享了一個鮮為人知的小知識:「全世界第一個發明數位相機的公司其實是柯達,然而,他們卻把第一台數位相機鎖進了保險櫃;因為這個新機器帶來了恐懼,柯達害怕這個嶄新的裝置,會影響手上傳統相機和其配件的所有賺錢事業。」
「很多產業最終之所以失敗,正是因為他們過去太成功。」
「攝影產業的柯達是一個例子,沒有跟上智慧型手機變革的Nokia、Motorola,是電信產業的另一個例子。」
聯合報老闆身為報社巨頭,深知報紙難逃網路時代的革命浪潮。不久的將來,人們將不再透過報紙接收新資訊。因此,這日落西山的產業,必須被改變。問題是,要怎麼改變?
2. How to Change?
•第一個Model「迪士尼案例」:
臨危授命的學長,在2008年便意識到多元營收和數位匯流的重要性,並參考了迪士尼的商業Model:迪士尼的三大獲利區塊,分別是自製影片,授權和經營樂園。授權是其中最賺錢的區塊,樂園則創造最多營收。也就是說,迪士尼拍攝的電影、電視劇是收入最慘澹的;但沒有了這些影片,它就不是孩子們夢想中的迪士尼。因為這些影片,授權才有收入,也正是因為這些影片,人們才願意掏錢買票,進入樂園享受一切。因此,學長帶領聯合報改變的第一步,就是努力讓產出的內容,能夠像迪士尼的Model一樣,獲得更多授權收入,同時,還能夠將觸角伸至別的事業,衍生其他收入。
圖一: 學長引用迪士尼的商業模型做介紹
•第二個Model「艦隊模型」:
聯合報曾是一艘依靠自身,發行量就足以達到150萬份的航空母艦。它,強大到不需要任何巡航艦或砲艇的輔助。問題是,當報紙產業開始走下坡時,這艘還使用著柴油動力引擎的戰艦,無論是船員、航行觀念都相當老舊了,更不可能突然轉換成新型核子動力。因此,必須想方設法讓身旁的小船小艇也能共同作戰,才能迎來轉機。至此,聯合報轉型多元發展的企圖心越發強烈。
•第三個Model「不公平競爭」:
每個人都知道,在格鬥場上,30斤的選手面對300斤的選手簡直毫無勝算,甚至,對決畫面可能令人不忍直視。學長認為,既然理解了這個事實,那就做好萬全準備,確保自己成為一位300斤的選手,來面對場上30斤的對手。
•「羊毛出在狗身上,豬來買單」——好讀
曾經有段時間,作文科在國中升學考試的分數佔比提高,導致許多家長一窩蜂地想讓孩子補作文。學長因而產生了開設作文補習班的想法。那麼問題來了,教作文的師資從哪裡來?符合補教業消防法規的地點如何挑選?家長真的願意多付錢來讓孩子上作文嗎?
當時,教育市場上充斥著許多流浪教師。於是,學長抓住了學校老師因批改作文過於麻煩,而不想教作文的特點,募集了流浪教師,提供統一教材,並借用學校作為教學地點,讓學生課後留校上作文課。由誰來支付這筆學費呢?答案是宮廟!宮廟樂意成為金主,享有幫助莘莘學子,回饋地方的美名。靠這個邏輯,一次解決了人才、地點、金流等艱鉅任務,最終,孩子們的成績提升了,公司賺到錢了,金主也樂呵呵。學長硬是將一系列難題,轉換成B2B2C(Business to Business to Consumer)的商業模式獲取利潤,結果也皆大歡喜。這就是善用自身強項,將自己打造成300斤選手的良好案例。
學長提到,自己在媒體和文創產業中,除了擁有寫作天份,還有強大的組織力之外,電機系帶給他的科學邏輯訓練也至關重要。有了這些訓練,學長能夠在很快的時間,在雜亂的資訊中找到線頭,將10000字的論文,整理成一篇600字的精華報導,同時,經常還能獲得一些獎項。這又何嘗不是善用優勢,將自身打造成場上300斤選手的最佳例證呢?
3. 在新媒體道路上做的創新:
•聯合知識庫:
學長在20年前正式踏入新媒體時,曾需要將公司倉庫中50年份的聯合報報紙,透過標準化的程序,創建一個數位資料庫,並且讓這些數位化後的內容,都可以被有效率地檢索,而這個平台至今,確實成為了人們很好的資料搜尋平台。
圖二: 學長一手建立的聯合知識庫雲端服務
•全員轉型:大船轉彎、船員同行
在2008年左右,聯合報的資深記者僅會使用套裝軟體完成工作,卻連電腦的檔案怎麼開啟都不會操作,於是學長等人是手把手教學電腦究竟該如何使用,成功讓許多的員工接觸新媒體,觸摸到轉型的機會。學長也堅持新媒體的「去中心化」,未來要提供的內容,應是讀者「想看」的東西,而不該是總編輯從上到下,單向決定的內容。
一系列的改革,在營收上表現亮眼,2010年之前,聯合報的報紙營收占比近70%,到了2023年,非報紙營收,則是成長到了超過60%,可見在轉型的道路上,聯合報和後來的聯合文創,在學長的帶領下有多麽成功。
•AI的衝擊來了——彎道超車
近兩年,許多新聞已經是AI在幫忙撰寫了。不久後,可能地震一搖,AI就會立刻抓取資料和圖片來寫新聞,這對新聞業來說無疑是巨大的衝擊。但是,F1賽車手在比賽時,絕對不會在直線道超車,因為在直線道,大家都一樣快;只有在「彎道」找最好的時機和最好的角度超車,才能領先眾人。無論是企業還是人生,永遠不要在順利的時候停止思考下一步該做什麼,不要害怕失去或打擊,以免步入柯達公司的後塵。既然AI的衝擊已經到來,就務必要思考,適應它需要做好哪些準備,在恰當的彎道,一舉超車,將對手皆甩在後方。
4. 從媒體人到生意人
最近七年,學長因公司需求,跨界文創,帶動新創,做出改變。
「文創圈有太多文化人,很少生意人。因此,文化人常會陷入需要向政府申請補助的困境,而我堅持,超過99%的資金來源都不依靠政府。」
撇開疫情那幾年,聯合數位文創創造了平均每年至少一百萬人買票進場的創舉,舉辦過數場國際指標性的演出,比如剛結束的:百老匯經典音樂劇《芝加哥》、《鐘樓怪人》,文化展覽曾舉辦過莫內、梵谷、畢卡索等人的畫展,動漫則有名偵探柯南、吉卜力工作室、怪獸之王哥吉拉⋯⋯等特展。今年三月在台北大巨蛋開打的:日本職棒讀賣巨人90週年台灣賽,也是出自學長之手。並且,該場比賽創造了大巨蛋37000人的進場紀錄,也讓許多日本球隊直言,將來樂意到台北大巨蛋舉行友誼賽。學長在台灣影劇的投資,也將許多台灣的IP帶到全世界,讓世界看見台灣。
5. 為改變而改變:後疫情時代的省思
疫情來了,原本悠然自在的海景第一排,變成直面海嘯第一排。學長直言:「這段時間,我差點連薪水都發不出來。」
2020年底,學長籌備多時,邀請來台的莫斯科古典芭蕾舞團,因團員確診取消演出,慘賠之外,還得想方設法將團員送回俄羅斯。經過此次淒慘教訓,學長後來不管任何性質的表演,都一定會做B計畫,就如英國首相邱吉爾曾言的:「永遠不要浪費了一場好危機。」
未來十年的文創人口結構:嬰兒潮、銀髮,網路世代的孩子將逐漸成熟,開始進場。文創生意的未來,必須創造更多進場,無論進場者是觀眾、企業或新興科技。沈浸式體驗或客製化服務,都是文創產業將來須努力的方向。只能隨時準備好自身,善用自己所長。
學長求學時期的教育,強調學好一項專業(I),但實際出社會後,才知道水平處理的能力( — ),比如人與人的相處能力,結合上述兩者,才能真正突出(I+ — =T)。學長謙虛地說,他在目前行業,之所以風生水起,是因為自身多了一項「垂直能力」(I)。在媒體集團中,既有科技能力,又有傳播能力,加上對於文化事業的接受度跟過往的投入,使自己比別人又多了個機會( T+I= 𝝿 )來創造無限可能的「𝝿」。在聯合報想將數位文創服務獨立成一家公司時,因為學長已經參與過公司在新媒體的建立和營運,自然就成為了最佳人選。
6. “Just Do It Differently”
在演講的尾聲,學長也勉勵大家,選擇研究所時,可以考慮挑選不同的科系,如此,才能拓展自己的視野,接觸更多不同的人。第一個將衛星送上太空,開啟國防新篇章的其實是蘇聯,但焦頭爛額的美國後來將「人類」送上了月球。對此,甘迺迪曾表示:「不是因爲送人類上月球很簡單,正是因為將人類送上月球很困難,我們才選擇去做,因為這能最好地衡量我們的能力。」
同樣都是考研究所,但你可以選擇和原本不同的科系;同樣都是探訪太空,但你可以選擇不同的登陸物件;同樣都是畢業後要找一份工作,學長沒有選擇和同學們一起進入科技公司,而是踏入了一個全新且未知的領域。從科技記者開始,參與了聯合報轉型,再到成立聯合數位文創公司。學長像所有人一樣找了份工作,卻透過「不同」的方式,將理工人面對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搬上了文創的大舞台,創造了如今的台灣文創版圖。
圖三: 學長勉勵大家的演講總結
圖四、學長返校提供寶貴的講座,學弟妹獲益良多,座無虛席。
圖五、系主任楊尚達教授(左)致贈感恩禮品予李彥甫系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