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清華電機系友會《TEEN 講座》 女性.科技.法律.人

清華電機系友會《TEEN 講座》

女性.科技.法律.人

主講人:黃榆晴系友/信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法務暨智慧財產權管理經理

              清華電機 05級、科法所碩士)

演講日期:2023/11/07

撰文:中文系校友/楊慶友

講者經歷:

黃榆晴學姊(後簡稱學姊)現職為信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法務暨智慧財產權管理經理。過去曾任智準生醫股份有限公司法務長、奕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法務暨總經理特助及晨星半導體股份有限公司主任專利工程師。同時,亦經過中國專利代理人考試合格,並擔任過台灣女性協會理事。

電機系一畢業便直奔科技法律研究所的學姊,以跨領域專業女性的身分,與同學分享尋覓自我價值的人生之路。

  1. 與一般工程師不同的人生道路

學姊的笑容甜美,分享人生經驗的同時,秀出了一張精彩的人生曲線投影片:「我國小的時候其實就讀音樂班,後來考大學時,為了成為醫生而選擇第三類組,接著發現自己無法忍受醫學系必經的青蛙解剖課程,因為物理和數學不錯的關係,便進入了清華電機系。」

學姊概念性地介紹了科技業經常經手的法務相關問題,如智慧財產權關乎於公司的營業秘密和註冊;契約方面大多為保密合約、採購合約或智慧財產權授權合約;法遵部分則與美國進出口管制、開放原始碼軟體管理是否遵守一般資料保護規範General Data Protection RegulationGDPR有關,學姊個人則專精於專利的部分。在工作過程中,需面對所謂的「法律人」和「科技人」,在其中採用大量的談判與溝通技術,為公司尋求可行之道。

「為什麼當時會選擇踏入科法所呢?其實源自於大家都會遇到的專題作業。」學姊在製作專題的過程中,某次突然問起自己:「這份專題的結果會屬於我嗎?最後的歸屬會是誰呢?」自此,便產生了對智慧財產權的興趣。

而作為一個工程師,遇到問題自然是想方設法解決,因此,便去修習了清大科法所的課程,嘗試理解法律問題。最終,在進入這全新的領域後,反而開啟更廣闊的視野,發現許多比智慧財產權更有趣的主題,更是一頭栽進去了。

 

「我先聲明,我一點都沒有討厭原本就讀的電機系,只是我開始思考,在人生這個階段跨領域對自己的影響。」看到許多同學在原本的道路走得順暢,自己一次走著兩條路,似乎也沒有比別人更優秀,為什麼還要做這樣的選擇呢?

學姊思索過後的答案是:「成為一根長得又高又壯的木材,能走得又高又遠;但兩根稍短一點的木材,如果能夠好好地結合在一起,不見得最後會比人家短,儘管路徑看似比別人迂迴。」

圖一:學姊介紹自己與眾不同的求學道路。

  1. 身為女性與跨領域的相關性?

「為什麼我不想當一般工程師呢?在自我追尋的路程中,發現可能與我身為『女性』的身分有關。」說到此處,學姊放出一張台灣資訊科技業的男女占比,並不令人意外是懸殊的41。學姊提到,在科技業女性的薪資長期比男性低,這是大家心知肚明的事情,但在修習許多女性主義的相關課程後,她發現無論是在日常電影、戲劇或科技發表時塑造的形象,似乎世界就是給予工程師是「科技宅男」的既定印象,但是實際上,資訊工程師曾在1954年前被認為是女性的工作。

國科會曾有研究台灣資訊科技業性別區隔現象與重男輕女文化的計畫,在科技業這個充滿陽剛文化的職場環境,發現了女性薪資較有玻璃天花板效應,並且背負了主要的家庭照顧責任。在這樣的情況下,女性傾向有兩種展現:模仿男性程式設計師並展現出陽剛氣質,比如:「你很強,但我比你更強」這樣的實力展現。或者是善用女性氣質來獲得男性的協助,比如:女性的Sales可能比較容易拿到訂單。

 

「我發現這個研究很對得上我個人求學過程的生活經驗,種種原因綜合起來,同樣在科技業的職場環境中,若雙方結婚並生兒育女,女性選擇離開職場的比例高很多。」

其實現在的情況已經改善非常之多,不過還是時有耳聞。學姊認為,社會的框架容易造成一定得是男性繼續留在職場,才會被認為是足夠拚搏的想法。然而,男性也應該被認為可以比女性請更多育嬰假來好好照顧家裡。

學姊也鼓勵在場的同學,未來大家都有可能成為主管或是老闆,可以積極去營造平等的職場文化。

圖二:學姊以數據介紹在資訊科技職場的男女婚姻狀態。

  1. 真希望我20歲就懂的事

曾經有研究顯示,以男女的腦部構造而言,男性的空間感比較好,而空間感與STEM領域的能力高度相關;女性則是邏輯能力及記憶力比較好。但目前無法證明這結果究竟是先天造成,還是後天的性別成見或社會期待養成的呢?「我們不知道答案,所以我期許大家無論性別,都去做自己喜歡並擅長的事。」

學姊鼓勵現場所有女同學在未來的日子裡,除非逼不得已,否則不要輕易退出職場,也期許男同學思考,身為在座的優勢男性,其實也不一定要限制於社會所給予的,你必須極度有事業心和企圖心,才能被肯定的成見框架。

圖三:劉主任代表贈送紀念品給學姊。

QA

  1. Q:「不同領域之間的差異,要如何獲得雙方的信任,扮演好溝通的橋樑?

A:「要獲取人的信任並不是太容易的事情,我自己已經用了背景學歷去獲得基礎信任,但我的確發現在求學生涯中,雖說自己跟純法律人溝通沒有障礙,但當我要轉頭翻譯給非法律背景的朋友聽時,並非相當容易。因此,我很常把見解或決策畫成flow chart。直到現在,我都比遇到的技術人員更常畫決策圖,這也是我跟非法律人溝通法律的方式。當然,我自己也還是很常看一些談判技巧的書,但追根究柢,將現在執行的內容,按照第一步、第二步至最後一步的邏輯講出來,萬一中間遇到了問題要怎麼解決,好好講清楚要怎麼做,會比堆砌專業名詞來顯示自己很專業更有用,我個人也擅長用別人聽得懂的方式去溝通。」

  1. Q:「總歸而言,讓學姊下定決心選擇法律的原因是什麼?

A:「其實這就是一個緣分,除了一開始提到的專題,我真正進入法律領域則是被黃瑞明教授 (現為司法院大法官)開設的法律倫理學課程所感召,他讓我感到自己能做的事情,也許能遠比我做一個一般工程師,來得更高更廣。我的確也一直覺得,做工程師的話,我真的就只是一般的工程師而已。」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