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電機系友會電子報》「一定要對自己正在從事的事情充滿熱情!」 專訪計算機系統架構專家、英特爾公司院士(技術副總) 李憲信博士

《清華電機系友會電子報》
「一定要對自己正在從事的事情充滿熱情!」
專訪計算機系統架構專家、英特爾公司院士(技術副總) 李憲信博士

採訪撰文/蘇柏誠 (電子所碩士)

李憲信 博士

學經歷

Fellow, Office of CTO, Intel Corporation    

2022-Present

Area Research Lead, Meta / Facebook AI Research

2019-2022

台灣積體電路製造 設計法則暨套件發展處 副處長

2012-2019

喬治亞理工學院電機暨電腦工程學系 副教授 (Tenured)

2008-2014

喬治亞理工學院電機暨電腦工程學系 助理教授

2002-2008

Architecture Manager, DSP Center, Agere Systems

2001-2002

Sr. CPU Architect, Intel Corporation

1995-2001

美國密西根大學電機工程暨電腦科學系    博士

2001

美國密西根大學電機工程暨電腦科學系    碩士

1994

國立清華大學電機工程學系

1990

 

    李憲信博士為清華電機工程學系90級的系友,後於美國密西根大學電機工程暨電腦科學系攻讀碩士、博士,專攻計算機系統架構(computer architecture)。完成博士學業至今,李憲信博士分別於學術界以及業界積累了豐富的專業經驗。他最早為Intel IA32 x86計算機架構師,參與了多個產品的開發,包括Pentium Pro 200MHz, Pentium III設計和IA64架構研究;隨後,他在Agere Systems擔任Architecture Manager,領導由AgereMotorola 合資的StarCore DSP 架構團隊,開發用於3G基礎設施的DSP架構;於喬治亞理工學院(Georg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任教期間,李憲信從事了眾多的研究,包括三維積體電路(3DIC)、安全架構 (secure architecture)、數據中心架構 (datacenter architecture)、新興記憶體 (emerging memory)架構等領域。期間他指導出的學生中包括一位Intel 院士,一位三星電子資深副總裁,另一位三星電子副總裁,兩位大學教授,及兩位新創公司執行長(一家為美國獨角獸公司);於2012年加入台灣積體電路製造公司,領導設計流程及套件(PDK)發展工作;2019年至2022年於Facebook 領導SysML研究團隊,進行包括推薦系統設計、記憶體運算 (processing-in-memory)、機器學習安全及隱私、以及永續運算 (sustainable computing)等相關研究。李憲信為國際電機電子工程師學會會士 (IEEE Fellow),擁有41項專利,獲獎無數。目前,李憲信博士為Intel院士,帶領團隊進行異質系統架構和大型數據中心基礎設施架構前端研發工作,同時他也是現任IEEE MICRO的總編輯。

 

AI這次是玩真的!」ChatGPT崛起是一場革命

    「AI這次是玩真的!」曾參與臉書、Intel等公司AI系統相關研究開發的李憲信和清華電機的同仁們分享道,ChatGPT的崛起絕對稱得上是一場劃時代革命,僅經不到一年的時間就將世界上所有領域完全顛覆。AI目前能夠自動向用戶推薦內容、以對話方式協助用戶,甚至能夠協助工程師進行程式開發及除錯。以李憲信的經驗而言,在過去,臉書的團隊通常需要花費整整一個月的時間才能完成的專案,然而在AI套件的幫助下,這個時間已能縮短至僅數日,而且需要的人力驟減,這樣的跳躍式的進展是在2022年年底之前令人想像不到的。ChatGPT能夠直接透過「對話」方式回答用戶的問題,不需像傳統的Google搜尋那樣需要自行過濾資訊,甚至在不久的未來取代各行各業客服人員的角色。舉例來說,他提到在台積電時,IC廠客戶所需使用的EDA設計軟體,往往需要與EDA公司的應用支援工程師(FAE)進行軟體學習或解決問題。但若未來AI模型能針對不同EDA供應商進行客製化訓練及模型微調,客戶90%以上的常見問題將能獲得自動解決,而且24小時全年無休。正因如此,AI雖然是高科技領域的一環,卻能提供廣泛且普及的應用,節省大量人力成本及快速解決使用者問題。

 

高中時受電腦啟蒙 培養濃厚興趣契機

        1983年高一時,李憲信被選入台南一中新成立的電腦學程三十幾位成員其中一位。當時電腦在台灣尚未普及,而能夠有機會親手操作電腦,並第一次嘗試系統編程,從此培養了對電腦濃厚的興趣。他也談到當時對於台北繁鬧的生活並不嚮往,而且對清華大學的聲譽非常景仰,也促使李憲信來到了清華電機。回想起當時,新竹科學園區尚未如今般蓬勃發展,甚至台積電這座「護國神山」都在草創初期。自海外學成歸國的清華電機系及計算機管理決策研究所(資工所前身)教授們將他們所學的技術與知識帶回台灣。當年他印象最深刻也是獲益最多的兩位年輕教授為吳誠文教授和林永隆教授,兩位教授的專業領域是在數位電子及超大型積體電路設計(VLSI Design),他們對於學生傾囊相授,並且對學生的學習狀況十分關心,這也為他日後在IC設計及計算機領域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並在他心中種下了未來想成為教授的種子。

 

台灣學生與海外學生的差異

        李憲信也分享了他在美國喬治亞理工學院的經驗,十多年的教授生涯中,他指導了多位研究生,其中包括後來成為獨角獸公司(BlueCore)CEO、韓國最知名的AI加速器公司Furiosa AI的創辦人,以及三星電子和Intel的副總。能夠在這些優秀青年的人生中扮演至關重要的角色,是他教職生涯中最輝煌的時刻。作為一位在台灣和美國都有豐富學術和產業經驗的人,他與清華電機的同仁分享:「對一個工程師而言,最重要的是全心全意地將工作做到縝密和周全。」他認為,在這方面,台灣的學生完全不輸給美國名校的學生。台灣訓練出來的學生願意花長時間在解決不懂的問題上,而美國的學生或許有優秀的天賦,有許多卻不一定有耐心花同等的時間來解決問題。因此,他認為台灣培養出的人才在國際競爭中具有極高的競爭力。

 

保持熱情  即使對領域不感興趣,也不急著放棄

    最後,李憲信鼓勵清華電機的同學們:「一定要對自己正在從事的事情充滿熱情!」一個人的職業生涯動輒三、四十年,如果只是為了金錢而忽略了自己的熱情,生活將會變得非常苦悶,每天上班也會成一種厭倦的負擔。特別是在快速變化的科技領域,保持對新事物的熱情,才能以開放的態度迎接各種新科技的浪潮。此外,對於已經就讀電機系卻對該領域不感興趣的同學,先不要急於放棄,科技業就如同一個大社會,需要不僅專業領域的專家,同時也有各種背景的人才,包括業務、市場開發、採購、銷售等以「人」為本的職務,這時技術反而並不是最優先的考量,更需要以技術的觀點將其應用於其他領域。只要保持對自己所從事事物的熱情,無論面對什麼樣的挑戰,都能夠迎刃而解!